春天来了 正确“春捂”

   中医养生保健学中讲究“春捂秋冻”,即早春的时候不要急着脱掉冬装换春装,预防倒春寒。但是,具体应该如何“捂”,“捂”哪里呢?

     首先看温度。通常来说,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。低于这个气温时,最好继续“忍受”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;而当超过15度时,则可以考虑适当脱点衣服了。其次是凭感觉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。如果“捂”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,身体冒汗,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着脱衣,如果感觉“捂”了身体会出汗,就不妨早点换装,否则,“捂”出了汗,万一再被冷风一吹,反而容易着凉。还要注意昼夜温差。这也是判断“捂不捂”的标准之一。
 
  早春时节,应该多多关注天气预报,提前一两天了解气温变化,适当增减衣物。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体免受冷空气突至的刺激,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。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至10摄氏度时,就该小心防寒了。
 
  在中医专家看来,“春捂”的重点在于背、腹、足底的保暖。“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,减少感冒几率;腹部保暖是保护胃、脾、肠,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,脚下神经末梢丰富、敏感,保暖才能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。”因此,专家提醒市民,入春后不要急着摘掉帽子、取下围巾、脱掉厚袜及手套,否则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,导致疾病入侵。
 
  “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‘下厚上薄’。”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,寒多自下而起。“捂”好下半身,是避免感冒、气管炎、关节炎等疾病发生的有效手段。与其上身穿厚厚的大衣、羽绒服,下身的衣裤鞋袜却过于单薄,不如加强腿和脚的保暖,遵循“下厚上薄”的穿衣原则,尤其是老年人更不能把下身衣服减得太多。
 
  除了下身的保暖之外,加强下身的锻炼、促进血液循环也很重要。可采取干洗脚的方法进行锻炼:双手紧抱一侧大腿根,从大腿根向下一直用力按摩直到脚踝,再反方向往回按摩至大腿根,重复10至20遍即可。另外,也可以通过甩腿、按摩腿肚、扭膝、搓脚等方法来活动下身。
 
  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,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,需要至少10天至15天的过渡时间。在这期间,气温变化较大,如果过早脱掉棉衣,头部、下肢、手部、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,因为不适应而受寒,从而导致感冒、气管炎、关节炎等疾病。
 
  一般情况下,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至15天左右,如果气温上下不稳定,可能需要“捂”更长时间,加上每个人的体质和体感有差异,体质差的人应该“捂”一个月左右。